原标题:大山在地 以真为美杜甫的集大成是怎么形成的(之二)
大山在地
以真为美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杜甫的集大成是怎么形成的(之二)
( 2023-05-19 ) 稿件来源:新华每日电讯 经典引读
叶嘉莹讲授
于家慧、陈学聪整理
张海涛审校
我们上次讲杜甫《望岳》,里面有一句“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”。“荡胸生曾云”是什么意思?其实很简单,只是把文法、句法颠倒了一下。主语是“曾云”,通“层云”,“生”是一个动词。“荡胸”是一个状语从句,是形容“生”的,就是说云升起来了,飘荡在我胸前。他的句法是把主语放在下边,把动词放在上边,而形容动词的短句放在最上边。把句法颠倒过来,是中国语言文字的一个特色。
如果把律诗看作一个樊笼,那么对作者就是一种拘束。可是杜甫把樊笼改造了,方式之一就是句法上的颠倒。因为律诗要对句,如果都是平行地对下来,约束会很多,可是他把句子颠倒去对,句法增加很多变化,就使得格律不那么死板,有了很多可能性。这就是杜甫改建樊笼的一个方法。
律诗是要对偶的,杜甫这首诗其实不是律诗。为什么呢?因为它所押的韵是仄声韵,“岱宗夫如何,齐鲁青未了”“阴阳割昏晓”“决眦入归鸟”“一览众山小”。律诗一般是押平声韵,所以《望岳》不是律诗。这也是杜甫的一个奇怪之处,他把古体跟近体结合了,使古体之中有了对偶。
古体之中有对偶,当然不是从杜甫才开始的。谢灵运的《登池上楼》也是古体诗,中间也有对句。古体开始有了对偶,可是还没形成严格的押平声韵的律诗。《登池上楼》本来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作品,杜甫仍然回头用这种形式,他不但对偶更工整,而且开始把句法颠倒了。这就是杜甫,一个伟大的作家在继承之中有了开拓。虽然只是这么一首诗,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基本的性格,看到他作诗的特色。
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忠爱出自天性
诗人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,说有一些读者是半票的读者,只能够读最浅近的作品,高深艰难的作品就不能欣赏了。我们不能只欣赏简单的、容易的、浅显的作品,一定要面对一些艰难的作品,才能够在欣赏的这一方面成长起来。
很多人不喜欢读杜甫的诗。如果以李白跟杜甫来做比较,前人批评说,读李白的诗“百首以上易厌”,读杜甫的诗“十首以下难入”。读李太白的诗,读一首觉得非常好,真是在空中变化飞翔,果然是天才。可是读了百首以上,他差不多总是这样天才的飞扬、不羁的变化,你就觉得易厌。可是杜甫呢,我们说他可以“随物赋形”,有他自己的一个本体,可是外在各种不同的环境,他所经历所看到的各种事情,每个主题、每个环境、每个情况他都写下来,随时有变化,所以他是“诗史”。李白是自由的,是飞翔在空中的,你只要掌握他的幻想就好了。杜甫是“诗史”,有一个时代的历史,有他个人的身世经历,所以你一定要了解这些背景,才能欣赏他的诗。李白你不大了解他的背景没有关系,跟他一起在天上飞就是了。可杜甫不是,他处处都是反映现实的,你不了解时代的历史,不了解他个人的身世,就没有办法接受了解他的诗。这是杜甫的诗有人不喜欢的一个原因。
有人不喜欢的第二个原因,就是杜甫所写的内容,基本上是“忠爱”,就是杜甫对于国家、对于人民的一份关怀。对于杜甫来说,这真是出于他的天性。
我讲过诗歌是带着一种感发的力量,诗是言情的,有诸中,形于外。所以诗一定要感情真挚,内心要真的有一份感动,才能够写出使读者感动的诗。我们每个人都有真挚的感情,可是一般人表现真挚的感情都是私人的、自我的,是自己的悲欢离合、喜怒哀乐。晏几道的词说“记得小蘋初见,两重心字罗衣。琵琶弦上说相思。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”,李商隐说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“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”,悲欢离合写得非常动人,特别是写爱情,因为那是私人的自我的感情。
一般人都是写自己悲欢离合的时候,感情才真挚。写忠君爱国的诗,有时候让人觉得有说教意味,你说得很好,可是就让人觉得空洞,是口头上的,没有内心真正的感情。
我们之前讲杜甫是集大成,主要是说他艺术方面的成就。他集合了古体和近体,南朝绮丽的作风和北朝矫健的作风,所以艺术上是集大成的。其实另一方面,从感情上说,杜甫之所以成为一个集大成的作者,就因为他的关怀、胸襟比别人博大,他感情的分量比别人深厚。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忠爱和关怀,是真的出自天性,他把伦理的道德的这份感情,跟自己私人、自我本性的感情结合起来了。这是杜甫的不同。
我以为,凡是一个伟大的真正好的作家,他的作品要有一份感发的力量,而且在艺术上还能够有一种完美的表达。有的人只选择艺术完美的表达,不重视感发的力量。真正的好作品一定是两者结合,也就是王国维说的,一定是能“感之”,第一是你真的有感发的力量。第二是能“写之”,有艺术上完美的表达。感发的力量从哪里来?我们说感发的力量有不同,所以它的品质、数量,有大小高低、后果前因种种不同。
晏几道写“记得小蘋初见,两重心字罗衣”,在琵琶弦上弹出的都是相思的爱情,所以我现在怀念她。这是有感情,也有感发的力量。可是感发的力量有品质、数量的不同,有广狭的不同,有深浅的不同。如果感发的力量品质,不属于博大深厚的,而是属于私人自我的一点感情,那么你可以真挚,可以有感发的力量,可以艺术上有完美的表达,你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名家。而古今中外伟大的大家,一定是除了艺术上有完美的表达以外,感发的力量更多、更广、更深。也许埃德加·爱伦·坡只是个名家,可托尔斯泰一定是个大家。晏几道是个名家,但杜甫一定是个大家。我们一定要认识这点,才能看杜甫诗。
杜甫的少年壮游
我们之前讲了《望岳》,他还有一首诗叫《壮游》。《壮游》是杜甫晚年写的,整篇都是对自己一生的回忆。杜甫在诗里说了这样的话:“七龄思即壮,开口咏凤凰。九龄书大字,有作成一囊。”他虽然十五岁还爬树,不过七岁就会作诗了。“七龄思即壮”,七岁的时候,他作诗的文思、能力已经长成了。“开口咏凤凰”,他第一首作的是咏凤凰的诗。我作诗的年岁当然比他晚,大概十一二岁以后学着作诗,第一首诗作的是月亮。
中国传统有一种说法,从一个人小时候所写的诗,你就可以大概掌握这个人的性格是什么样。晋朝才女谢道韫跟一个堂兄弟在家里聚会,天下雪了,长辈叫他们每人作一首诗描写雪。男孩子就说雪是“撒盐空中差可拟”,谢道韫说“未若柳絮因风起”。可以看到有的人比较死板,有的人才思比较活泼。还有人说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命运跟将来是怎么样。有人出了个对句“风吹马尾千条线”,叫小孩子对。有一个孩子说“雨打羊毛一片毡”,另一个孩子说“日照龙鳞万点金”。“雨打羊毛一片毡”,虽然是对的,但没有气象;“日照龙鳞万点金”,富丽堂皇,就有了气象。杜甫“七龄思即壮”,他开口咏的是凤凰,古代认为凤凰出来是天下太平的一个征象。传说周朝的时候有凤凰出现,“凤鸣岐山”,孔子还叹息过“凤鸟不至”,所以凤凰是代表太平征象的鸟。
“九岁书大字,有作成一囊”,他说“往昔十四五”,从十四五岁开始,就“出游翰墨场”。“游”不是到外面去游历,而是交游,在文坛上活动。杜甫在另一首诗里说自己“赋料扬雄敌,诗看子建亲”。他说人家认为我的赋可以跟汉朝写赋很有名的扬雄对比,是“赋料扬雄敌”。我作的诗是“诗看子建亲”,子建是曹植,说人家以为我的诗跟曹植是接近的。他说以我这样的才能,如果有一天在朝廷之中做事,我可以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。“致”是“使什么到什么地步”,我如果出来辅佐国君,能够使国君成为尧舜以上那么圣明的好国君。“再使风俗淳”,如果在朝廷之上,我可以改变社会败坏的风俗使它重新改为纯良的风俗。
杜甫少年时代有这样远大的志向,他二十四岁那年是开元二十三年(735年),他去参加科考,没有考上。所以“此意竟萧条”,我的志愿就萧条,科考就落空了。后来他离开长安,出游在齐赵之间。
杜甫曾在二十岁左右游过吴越,写过这样的诗,“枕戈忆勾践,渡浙想秦皇”,还说“东下姑苏台,已具浮海航。到今有遗恨,不得穷扶桑”。他到了江苏跟浙江,那是古代吴国跟越国的地方。他说当我来到越国,就“枕戈忆勾践”,想到当年的越王勾践。越国曾经被吴国打败了,越王勾践被俘虏。他每天都把兵器“戈”枕在头下,而且睡在一堆柴上“卧薪”,还吊了一个苦胆在头顶,每天尝一尝,“卧薪尝胆”表示他生活的艰难困苦。说不要忘记我是一个亡国的人,今天过这样困苦的生活,有一天我要恢复我的国家,所以勾践后来把越国恢复了。杜甫说当我来到越国,就想到当年越王勾践亡国后卧薪尝胆、枕戈而眠,“枕戈忆勾践”。“渡浙想秦皇”,当我渡过浙水的时候,就想到秦始皇,因为秦始皇要求神仙,曾经向东南方巡游到浙江的海边。可是秦始皇想要求神仙却没有得到,而他暴虐之政的结果是秦朝灭亡了。杜甫表面上只是写到处去旅游看一看,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,当他说“枕戈忆勾践,渡浙想秦皇”的时候,他所想的是千古兴亡。勾践何以能够复国,把已经灭亡的国家恢复了?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何以这么快就灭亡?他内心之中有历史上千古兴亡的感慨,一定要这样认识杜甫。中国古代为什么说一个人要培养自己,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?行万里路不但有生活的阅历,而且中国几千年的历史,每一个地方、每一个名胜、每一座山、每一条河,都结合了千古兴亡。所以他说“枕戈忆勾践,渡浙想秦皇”。
“东下姑苏台,已具浮海航”,那时杜甫还很有野心,很想过海到日本去。“到今有遗恨,不得穷扶桑”,现在还很遗憾,我没有能到日本。扶桑是日本所在的地方,扶桑是树,是太阳出来的地方。唐朝因为跟海外交通很多,所以李白跟日本有来往,他有一首诗是送给一个日本朋友的。杜甫诗里没有送给日本朋友的,可是他说过要到日本去,还没有能够去。杜甫出游以后回来考试,失败了再去出游,就是出游到齐赵之间。
“以美为美”与“以真为美”
我以前也曾比较过,李白跟杜甫两个人不一样,李白好像天上的一朵云,他的诗是“白云从空,随风变灭”,好像白云在天上,可以随着风吹变化消失,但都是跳起来在空中的。杜甫则如同一座大山,是“大山在地,坚实难移”,这样坚固踏实,你难以把他转动,他所有的都是落实的。
很多写诗的人都是“以美为美”,以为诗里只写风花雪月才是美的,而且要用美丽的辞藻产生美。可杜甫实在是“以真为美”。我认为其实“真”是一切美的基础。当然可以有不同类型的美,可以是“白云从空”的美,可以是“大山在地”的美,但最主要的一定是要“真”。儒家说“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”,伟大的作者一定以真实为美,外表再雕章琢句咬文嚼字,尽管写得很美,可是不真诚,根本没有生命,再美丽也是一个假玩偶,所以真诚才是美的基础。
一般说来,因为词是写美女跟爱情的,所以词里用的字比较美,无论多么悲哀痛苦、破国亡家的感情,也是用美丽的文字写出来。可杜甫在整个中国诗歌的历史上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诗人,他不但是以真为美,而且他可以面对丑陋的现实不逃避。有的人虽然也真诚了,可是他没有胆量去面对丑陋的现实。所以说我们要欣赏杜甫的诗,一定要换另一种眼光和尺度。
杜甫少年时就很有远大的志愿,他希望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。可是他落第了,所以《壮游》里有这样两句,“忤下考功第,独辞京尹堂”。“下第”就是被刷下来了,没有考上。“第”是标准、及格的等第,如果考中了就是“及第”,没有考中就是“下第”,“忤”是不顺利。为什么要说“下考功第”呢?因为唐朝进士考试的事归“考功员外郎”掌管。他没有考上,就“独辞京尹堂”,辞别了首都,“京尹”指的是首都。不过那时杜甫毕竟年轻,才二十四岁,虽然这次考不上,也许将来还有机会。所以他虽然没考上,可是没有完全绝望。他把考试放下,就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清狂”,又去游历了。
他二十四岁以前是到吴越去游历的,二十四岁以后到齐赵去游历。然后杜甫又回到长安,希望能有机会考上。唐朝有一个风俗,我们在讲王维的时候也曾经讲过,说王维二十岁左右来到首都长安,希望能够考中。他先要制造一个名声,一到长安就跟王子公主交游,所以很早就出了名,而且一考就考上。杜甫到外边游历了一番,回来也想要出名。
杜甫有一首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。当时长安有一个高官左丞韦济比较欣赏杜甫,杜甫写了这首诗送给他。虽然有韦济对他的欣赏和赞美,但是杜甫一直没有成功。我们常常引用的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,就出自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。这首诗对于了解杜甫的生平也很重要,所以我现在挑几句重要的简单读一下。
“纨绔不饿死,儒冠多误身。丈人试静听,贱子请具陈。”杜甫真是非常愤慨,说唐朝社会是“纨绔不饿死,儒冠多误身”,那些纨绔子弟总是发财的,所以人们都不读书。
因为韦济比杜甫年岁大、地位高,“丈人试静听”,说老先生你听我说。“贱子请具陈”,我这么卑微的一个布衣平民,考试也没有考上,我跟你说一说情况。什么样的情况?“甫昔少年日,早充观国宾。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赋料扬雄敌,诗看子建亲。李邕求识面,王翰愿卜邻。自谓颇挺出,立登要路津。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。”他说自己读了这么多书,写文章也是“下笔如有神”。“自谓颇挺出”,自以为是很杰出的,“立登要路津”,以为来到长安马上就可以考中,得到一个职务。我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,使国君成为尧舜以上的国君,把风俗变为纯良。
“此意竟萧条”,“此意”就是“致君尧舜”的意思,凡是意料之外我们说“竟”,我自以为可以做一番事业。“行歌非隐沦”,古人说“行歌”,“行”就是到各地周游,“歌”就是吟啸。古人有吟有啸,“吟”是吟诗,可以吟自己的作品,也可以吟古人的作品代表自己的感情;“啸”是没有词句,只是发一个声音。这也很妙,你心里有一种激昂感慨的感情,没有作出诗来,就发一个长啸的声音,把感情发泄出来。
杜甫说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清狂”,表面上好像很高兴,其实也有失意的感慨牢骚,所以就去行歌,去周游,去作诗。可杜甫不是一个甘心过“隐沦”生活的人,如果真的放得下,可以不再关心国家人民,就像王维有辋川山庄,有山水名胜,可以过闲适自在的生活,可是杜甫办不到,所以他说“此意竟萧条,行歌非隐沦”。
“骑驴十三载,旅食京华春”,骑着一头小毛驴,在外边周游了十三年之久,他有时在齐赵,有时还回到长安,所以是“旅食京华春”。杜甫生在河南,到长安来讨一碗饭吃,到首都谋生。你看首都商店林立,歌舞繁华,就是所谓“京华”。杜甫曾有一首诗写李太白,说“冠盖满京华”,那些做官的戴着官帽出行,坐着有棚盖的车;“斯人独憔悴”,像李白这样想“致君尧舜”的人,有一番伟大的理想,却是“憔悴”在京华。
“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”,我想谋一碗饭吃都找不到机会,只是勉强。“残杯与冷炙”,你要去见一个人,人家喝酒,剩下的杯底给你,人家吃烤肉,剩下的冷肉给你。“到处潜悲辛”,凡是我经过的地方,“潜”是隐藏,都隐藏着我的悲哀和伤心。所以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清狂”,只是他的一面,旅游不是他真正的目的,他本来到首都是要应考,是要做出一番事业来的,所以他的另一面是“骑驴十三载,旅食京华春”,是“残杯与冷炙,到处潜悲辛”。
杜甫是放不下的,他又回来了。那时已是天宝六载,唐玄宗为了访求遗才,在那一年专门给没中进士的考生开了一次特别的考试,杜甫又没有考上。不只是杜甫,这次考试一个人也没有录取。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忌害贤能。他吩咐主持考试的人,说一个都不许中,然后报告玄宗,说“野无遗贤”。“野”跟朝廷对举,说“朝野”,“朝”就是朝廷,“野”就是民间。他说所有的贤才都在给你工作了,民间再也没有遗漏,所以一个都没有考上。你要知道在封建时代,你不考中,不到朝廷,永远不可能实现你的政治理想,所以杜甫一定还是要找机会。
杜甫的得意与失落
过了四年,在天宝十载正月初一的时候,玄宗接连三天举行了三大礼,“朝献太清宫,朝享太庙,有事于南郊”,就是三个祭祀大典。“朝献太清宫”是祭祀老子的,唐朝尊奉老子,每家都备老子的书。“朝享太庙”是祭祀他们的祖先。“有事于南郊”是去祭祀天地。中国古代有一种习惯,我们讲周邦彦,他做了太学生想要出名,就去献一篇赋,歌颂了宋神宗变法的新法,就一下从太学生升到太学正了。杜甫想考试老考不上,也献赋吧!于是就献了《三大礼赋》,赞美玄宗所行的这三个大礼。玄宗一看杜甫献的《三大礼赋》都是赞美他,觉得不错,就“召试文章”,到唐朝的教育机构集贤院,给杜甫一个人特别考试。
杜甫对于这次考试非常得意,他晚年写了一首诗,说“集贤学士如堵墙,观我落笔中书堂”,集贤院里都是有学问的人,给他一个人特别考试,大家都在旁边看。“集贤学士如堵墙”,集贤院的学士们围在我旁边像一堵墙一样;“观我落笔中书堂”,这么多人就看着我下笔写文章,在“中书堂”。唐朝中央政府有三个最高部门,叫三省。最中央的叫中书省,左省是门下省,右省是尚书省。这是他晚年写的,后面他说“往时文彩动人主,此日饥寒趋路旁”,想当年皇帝欣赏我的文章,给我一个人特别考试,集贤院的学士都来看我,让我落笔,种种往事。那时我的文章词采感动了皇帝,“往时文彩动人主”。“此日饥寒趋路旁”,我如今挨饿受冻,每天奔走在道路之上。杜甫不是空口说,不是文人夸大,他真的几乎饿死在同谷县,有《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》。在同谷县的时候,冬天下了大雪,没有粮食,杜甫就出去在山上挖些野菜、野生植物的根,他说天寒地冻,大雪把腿都淹没了,什么都没挖到。“黄独无苗山雪盛”,他是去挖黄独(注:植物名),可是在大雪天看不到黄独上面的苗。结果空手回来了,他还有儿子跟女儿啊,他说“男呻女吟四壁静”,家里的小孩子看他什么都没有带回来,都在呻吟,因为饿得没饭吃。在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这首诗的最后,他自己说“幼子饿已卒”,“幼子”是最小的儿子,“饿已卒”是饿死了,所以他写的是他真实的生活。
他献了《三大礼赋》,皇帝给他考试了,这正是他得意的时候。他考得还不错,于是皇帝就让他“待制集贤院,参列选序”,说你考得也可以,就等着吧。“待制”就是等上面命令分配,“参列选序”,说把你的名字列在一排名单上,这就是选拔选用的次序。
这一等,就等到天宝十四载了,让他去做河西县的县尉,县尉是一个最卑微的官,供县令使唤。杜甫说我不做,写了一首诗,说“不作河西尉,凄凉为折腰”,我不做河西的县尉,就因为县尉的生活是折腰,是凄凉的。不接受就再等,又分配给他一个官职,是右卫率府胄曹参军,就是首都的一个卫队。根据唐朝的官制,参军是掌管锁钥的,是个仓库管理员。你要知道这是天宝十四载,安禄山起兵就是在天宝十四载冬天的十一月初。所以当杜甫被分配去当仓库管理员的时候,他“致君尧舜上”的理想没有实现,而唐朝的下坡路走得这么快,如同水流就下一样无可挽回。
杜甫开元二十三年来考试,玄宗的“开元之治”是很好的,历史上说可以比美“贞观之治”。可转眼到了天宝十四载,他在这首诗后面还写了“不作河西尉,凄凉为折腰。老夫怕趋走,率府且逍遥”,他说我已经年岁这么大。杜甫那时44岁了,中国儒家说“四十五十而无闻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”,一个人要是做点事情,四十岁以前就应该有点成功,孔子说的是“后生可畏”。可是杜甫四十四岁才当个仓库管理员,而四十岁的时候他还什么都不是。
所以他四十岁在长安过春节,写了一句诗,“四十明朝过,飞腾暮景斜”,说我今天四十岁,明天大年初一就四十一岁了,就算我有飞腾的志愿要“致君尧舜上”,可我的年岁是“暮景斜”。古人说“七十古来稀”,三十五岁就是一半,四十岁已经走了下坡路。“老夫怕趋走”,我很害怕,我不愿意给那些贪赃枉法的县官使唤,所以就做了率府的参军,“率府且逍遥”,我只管仓库,至少逍遥自在。杜甫后面还有两句,“耽酒须微禄,狂歌托圣朝”。为什么仓库管理员我也干,因为我要钱,我是“耽酒”,要喝点酒总要有点薪水,总是比没有好。本来要“致君尧舜上”,可是人家不用,我现在是“狂歌托圣朝”,我真是想要报国,可是我现在拿什么报国?当个仓库管理员?看来我只有“狂歌托圣朝”,就写我自己的诗。
你可以辞职不干,陶渊明不是回去种田了吗?为什么不回到老家去种地?杜甫说“故山归兴尽,回首向风飙”。我应该回去种地,“尽”完全消失,没有了,我回去种地的兴趣没有了。不是我不想回去种地,因为回头看一看我的故园,“回首向风飙”,是一片狂风吹起。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时候先打洛阳。他从河北范阳起兵,《长恨歌》说“渔阳鼙鼓动地来”,渔阳在如今天津的蓟县。从渔阳起兵是洛阳先陷落的,然后才往长安进兵。所以不是他不要回去,不要辞职辞官,而是没有地可种!所以他说“故山归兴尽,回首向风飙”。
安禄山起兵的时候,杜甫在长安谋工作一直不顺利,所以他不敢把家眷接过来。古人说“长安居,大不易”。杜甫一个人到长安来找工作,他妻子儿女没有带到长安来,而是在奉先。天宝十四载的冬天,安禄山已经起兵了。这时玄宗在哪里?十一月,玄宗在华清池,陕西骊山有温泉,那时候玄宗宠爱杨贵妃,就带着她和皇亲国戚一大批人到骊山的温泉去避寒。杜甫因为在战乱之中不放心自己的家人,所以从首都跑到家人所在的奉先。在战乱的前夕,长安沦陷的前夕,他写下了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。(未完待续)
本系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“‘中华诗教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”(项目编号:18@ZH026)的成果之一。
关键词: